Tag: GCI

研究速递|绿色低碳“一带一路”关键路径构建

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简称“国合会”)的一份最新专题政策研究报告中,由中外政策研究专家和研究员组成的一个专题政策研究项目组,通过对产业技术合作、投融资合作和国际合作这三个关键领域的重点关注,总结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现实需求,并提出了支持促进“一带一路”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三条关键路径。

研究速递|评估外国直接投资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

气候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环境改变给经济社会系统带来的风险,其对包括外国资产或外国直接投资(FDI)在内的全球各行业的设施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尽管如此,对于跨国公司是如何将这些风险纳入其海外投资决策环节中的研究却仍需补充。

研究速递|在斯德哥尔摩+50会议上与中国开展环境合作的三种方式

自50年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环境合作一直是中国和西方国家能够成功合作的关键基石。彼此合作,而不是孤立,将中国带到了2015年对气候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的谈判桌上,并激励中国在2020年作出了净零排放的承诺。中国在2021年承诺停止为海外煤电提供融资,这也使20国集团也在此后不久作出了类似的承诺。

研究速递|谁在投资海外天然气项目?中国与主要多边开发银行的发展融资比较

随着近期对煤电项目的公共融资的结束,许多多边开发银行正在努力将其融资活动从其他化石燃料项目,包括天然气项目中转移出去。但在历史上,随着多边开发银行放弃某些类型的能源项目,中国却成为这些项目全球最大的公共融资国,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已成为海外水电和煤炭开发的最后贷方。

研究速递|新冠疫情时代下的债务困境和开发性融资

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议程出现了逆转。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紧缩,创收和预算执行被打乱,并造成了紧迫的融资需求。Yan Wang, Ying Qian 和 Kevin P. Gallagher基于近期在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一场线上研讨会,共同发表了一篇新的政策简报,总结了会上关于新冠疫情时代下的债务困境和开发性融资的讨论并分享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研究速递|电厂转型和减排技术无法防止2°C情景下的煤电资产搁浅

化石燃料的持续开发使现有资产面临超出“将全球变暖控制在 2°C以下”的容量的风险。电厂转型和新的减排技术可能会使其实现更平稳的过渡。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一篇新的期刊文章中, Yangsiyu Lu、Francois Cohen、Stephen M. Smith和Alexander Pfeiffer量化了未来技术可用性对化石燃料发电厂搁浅(即退役或未充分利用)需求的影响。

研究速递|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公报,2022年版

《中拉经济公报(2022年版)》为第七份年度报告,今年更是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加勒比地区。在公报中,Zara C. Albright, Rebecca Ray 和 Yudong (Nathan) Liu一起,总结并综合分析了中拉经济关系趋势,旨在为分析师和观察家们提供便利参考,以帮助他们在相关数据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了解中拉经济关系格局的持续变化。

研究速递|全球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对非洲贷款情况

2020年,由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对非洲贷款(CLA)数据库显示,中国向非洲借款国的政府新增了11项贷款承诺,价值总额19亿美元,这一数额相比2019年下降了77%。自2016年以来中国对非洲贷款承诺就持续减少,这一趋势由于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

研究速递|中国煤炭业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依赖煤炭经济,在200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中国煤炭行业规模巨大,分布较广,影响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同时各种因素也影响着煤炭行业。随着中国不断努力地向低碳转型和能源转型方向发展,了解影响中国煤炭行业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