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小而美”的“一带一路”:中国谨慎恢复参与全球能源融资
根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全球能源融资(CGEF)数据库最新更新估计,在2000年至2023年间中国两大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即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CHEXIM),共向全球68个国家的118家公共借款方提供了367笔贷款,总额达2090亿美元。
根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全球能源融资(CGEF)数据库最新更新估计,在2000年至2023年间中国两大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即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CHEXIM),共向全球68个国家的118家公共借款方提供了367笔贷款,总额达2090亿美元。
由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对非洲贷款(Chinese Loans to Africa, CLA)数据库最新更新估计,2000~2023年间,中国贷款方为49个非洲国家政府和7个区域借款方提供了1306笔贷款,共计1822.8亿美元。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之际,最新政策简报分析了中国对非洲的贷款情况。
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的银行和国有企业为海外大量煤电厂提供了贷款和技术。据估计,这些海外煤电厂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达2.45亿吨,中位使用年限为7年,这与东道国所追求的气候目标,以及全球气候目标渐行渐远。为了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C(2°C)以下,全球的煤炭消耗量需要在2050年前减少约95%(85%)。因此,许多煤电机组将不得不提前退役,即在其40~50年的常规使用年限到达之前关停。
许多国家政府承诺不再在国内外新建燃煤电厂,然而通过使煤电机组提前永久性退役,才能实现最大的减排效果。尽管已有许多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承诺不再向新的燃煤发电提供公共融资,然而,现有燃煤电厂的脱碳仍未得到足够重视。鉴于其优先发展以及提供公共产品的特殊职责,开发性金融机构在诸如提前淘汰燃煤电厂等举措中发挥着独特的关键作用。此外,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优惠融资、承担高风险,完全有能力在逐步减少燃煤发电方面作出贡献。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为海外发展项目提供了大量融资。然而,近几年来中国海外发展融资一直处于总体下降的趋势。在新冠疫情时代,中国海外发展融资的状况如何?展望未来,中国恢复其大规模贷款水平的可能性有多大?在最新发表的一篇政策简报中,研究人员分享了对2008年至2021年间中国海外发展融资状况以及借款国、行业和贷款类型变化的见解。
联合国最新发布的研究显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需要迅速、大幅地实现能源系统朝着可再生能源方向的转型,但需求和落地之间仍有很大差距。我们在《国际发展比较研究》上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发展融资机构(DFI)如何在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中发挥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