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债务:公共部门净值作为财政政策的基准
近年来,以公共债务作为财政政策基石的固有思维正受到质疑。多数国家通过明示或暗示的财政规则将债务水平作为政策锚点。然而,发达经济体在近期通胀周期前经历的长期低利率环境,促使学界重新评估公共债务成本及财政政策的深层职能。
近年来,以公共债务作为财政政策基石的固有思维正受到质疑。多数国家通过明示或暗示的财政规则将债务水平作为政策锚点。然而,发达经济体在近期通胀周期前经历的长期低利率环境,促使学界重新评估公共债务成本及财政政策的深层职能。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双边发展融资提供国。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重申将进一步向非洲国家开放其广阔的金融市场,并鼓励非方发行熊猫债券。与此同时,中国承诺提供总额达510亿美元的各类融资支持。这项倡议为长期依赖欧洲债券市场高息借贷的非洲国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使其能够通过中国的债券市场,以相对较低利率获取资金。
中国历史性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在今年迈入第十个年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BRF)将于10月中旬在北京举办。过去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又对东道国和中国有什么影响?由Kevin P. Gallagher,William Kring,Rebecca Ray,Oyintarelado Moses,Cecilia Springer,Lin Zhu和Yan Wang撰写的最新旗舰报告全面评估了中国海外经济活动的前景,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
新冠疫情大流行爆发三年以来,极端气候灾害频生,将数百万人推向饥饿和贫困的边缘。受到公共卫生、气候变化和战争引起的人道主义危机等多重危机的叠加影响,许多国家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方面的进展出现倒退。在发表于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的新工作论文中,我们探讨了自然资本、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着重关注发展融资在其中的作用。
新冠疫情大流行爆发三年以来,极端气候灾害频生,将数百万人推向饥饿和贫困的边缘。受到包括卫生危机、全球气候危机和战争引起的人道主义危机等多重危机的叠加影响,许多国家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方面的进展出现倒退。由Yan Wang和Yinyin Xu撰写的新工作论文探讨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加可再生或绿色自然资本(GNK)以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最佳方法。
自2022年3月以来,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已经出现了第二轮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导致这些国家的外汇(FOREX)储备下降,本币贬值,且难以偿还以美元计算的贷款。在2022年10月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IMF)和世界银行年会期间,许多全球南方国家表达了对资本外逃及其严重后果的担忧。
近三年来,随着新冠疫情及其后续影响的不断作用下,全球经济正面临着多重危机。在赞比亚债务重组中, 媒体持续关注的问题是债权国将会采取那些具体措施。现今似乎存在着两种方式:巴黎俱乐部成员国更倾向于债务减免或“削发”(部分债务豁免),而中国近年来似乎一直在使用债务降息和展期(延长还款期限)的方法。
2021年5月29日至30日,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四届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构建主权债务重组的上海模式”的演讲,集中讨论了对于低收入国家主权债务重组的想法,并特别提到了“布雷迪计划”,即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为应对拉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而提出的一揽子债务重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