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评估外国直接投资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
气候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环境改变给经济社会系统带来的风险,其对包括外国资产或外国直接投资(FDI)在内的全球各行业的设施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尽管如此,对于跨国公司是如何将这些风险纳入其海外投资决策环节中的研究却仍需补充。
气候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环境改变给经济社会系统带来的风险,其对包括外国资产或外国直接投资(FDI)在内的全球各行业的设施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尽管如此,对于跨国公司是如何将这些风险纳入其海外投资决策环节中的研究却仍需补充。
自50年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环境合作一直是中国和西方国家能够成功合作的关键基石。彼此合作,而不是孤立,将中国带到了2015年对气候变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的谈判桌上,并激励中国在2020年作出了净零排放的承诺。中国在2021年承诺停止为海外煤电提供融资,这也使20国集团也在此后不久作出了类似的承诺。
随着近期对煤电项目的公共融资的结束,许多多边开发银行正在努力将其融资活动从其他化石燃料项目,包括天然气项目中转移出去。但在历史上,随着多边开发银行放弃某些类型的能源项目,中国却成为这些项目全球最大的公共融资国,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已成为海外水电和煤炭开发的最后贷方。
当前关于债务可持续性的讨论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拥有什么(资产)与其所欠的(债务)的比较。虽然常规方法主要侧重于债务方面,但一个国家试图建设的资产类型对其自身发展和债务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议程出现了逆转。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紧缩,创收和预算执行被打乱,并造成了紧迫的融资需求。Yan Wang, Ying Qian 和 Kevin P. Gallagher基于近期在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一场线上研讨会,共同发表了一篇新的政策简报,总结了会上关于新冠疫情时代下的债务困境和开发性融资的讨论并分享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中拉经济公报(2022年版)》为第七份年度报告,今年更是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加勒比地区。在公报中,Zara C. Albright, Rebecca Ray 和 Yudong (Nathan) Liu一起,总结并综合分析了中拉经济关系趋势,旨在为分析师和观察家们提供便利参考,以帮助他们在相关数据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了解中拉经济关系格局的持续变化。
中国依赖煤炭经济,在200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中国煤炭行业规模巨大,分布较广,影响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同时各种因素也影响着煤炭行业。随着中国不断努力地向低碳转型和能源转型方向发展,了解影响中国煤炭行业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至关重要。
中国领导层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态环境部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旨在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追踪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投资数据对于了解中国“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程度至关重要。
要实现并维持更加平等、稳定、可持续的全球经济,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有着最系统性的联系的国家,在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方面,至少必须付出平行的努力,共同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2021年5月29日至30日,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四届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构建主权债务重组的上海模式”的演讲,集中讨论了对于低收入国家主权债务重组的想法,并特别提到了“布雷迪计划”,即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为应对拉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而提出的一揽子债务重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