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小而美”的“一带一路”:中国谨慎恢复参与全球能源融资
根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全球能源融资(CGEF)数据库最新更新估计,在2000年至2023年间中国两大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即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CHEXIM),共向全球68个国家的118家公共借款方提供了367笔贷款,总额达2090亿美元。
根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全球能源融资(CGEF)数据库最新更新估计,在2000年至2023年间中国两大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即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CHEXIM),共向全球68个国家的118家公共借款方提供了367笔贷款,总额达2090亿美元。
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脱碳的时代,全球范围向可持续贸易与可持续供应链的转型显得至关重要。低碳技术及相关矿产处于这一转型的前沿,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低碳技术产品国际贸易,对促进全球气候友好型发展意义重大,尤其对南方国家。
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的系统性影响正在深刻演变,凸显了发展中国家公共系统、治理能力等在多维挑战下的脆弱性。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南南合作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主要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南南合作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倡导各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经验,共促经济贸易发展。几十年来,中国积极推进南方国家间知识、经验、政策、技术和资源等交流。
2008~2019年间,拉美国家从中国开发性金融机构借款1320亿美元,从世界银行借款 1550亿美元。自中国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以来,已有20多个拉美国家加入了该倡议。此外,该地区也是美国官员在2021年宣布其基础设施发展计划——“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之后访问的第一个地区。拉美国家在选择对外发展伙伴时有哪些潜在驱动因素,又如何在中美之间实现开发性金融的多样化呢?
由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对非洲贷款(Chinese Loans to Africa, CLA)数据库最新更新估计,2000~2023年间,中国贷款方为49个非洲国家政府和7个区域借款方提供了1306笔贷款,共计1822.8亿美元。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之际,最新政策简报分析了中国对非洲的贷款情况。
过去一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LAC,下称“拉加地区”)政府有意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频繁对中国开展访问,讨论包括电信和可再生能源供应链在内的重要新兴领域。与此同时,虽然技术含量较低的矿产和农产品仍是拉加地区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但在拉加地区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已表现出了更广泛的兴趣,包括在墨西哥投资汽车制造业、在南美投资能源业,以及在整个拉加地区投资交通运输业。
由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开发性金融资源中心(SADC-DFRC)以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可再生能源与能源效率中心(SACREEE)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强调当前地区性和全球性的初步可行性资金尚不充足,无法支持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地区推广可再生能源并提高能源普及性。
2024年5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了新一轮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关税的加征对象除了钢铁和医疗设备等诸多工业产品外,还包括电动汽车(EV)和电池。从2024年8月1日起,为了“保护美国制造商免受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影响”,针对电动汽车的关税将从25%上调至100%,针对锂离子电池和组件的关税将从7.5%上调至25%。
过去三十年里,中非经济往来在双方贸易、发展融资和外国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深化,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发展,既带来了利益,也带来了风险。作为非洲国家的众多合作伙伴之一,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往来历史悠久,具备为非洲提供金融资源的适宜条件。由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与非洲经济研究联合会发表的最新报告分析了中国和非洲在2000年至2022年期间的贸易、融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情况,以评估趋势、揭示差距,并找出中国在经济挑战和能源机遇中支持非洲进行能源普及和转型所能采取的途径。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EMDE)需要即时、分阶段注入投资以实现气候与自然保护目标:根据国际气候融资问题高级别专家组的报告,每年需要1万亿美元的国际资金用于气候投资,以及超过2万亿美元的资金来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这些数字看似庞大,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由此也引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问题:该以何种方式、何种形式调集资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