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推力还是拉力?中国在发展中国家能源融资决策的影响因素
虽然部分发达经济体的碳排放量已开始出现趋于稳定的迹象,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在致力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因此其碳排放量仍在持续上升。不论是从气候抑或是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部门对于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对于作为全球电力部门最大融资国和投资国之一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虽然部分发达经济体的碳排放量已开始出现趋于稳定的迹象,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在致力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因此其碳排放量仍在持续上升。不论是从气候抑或是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部门对于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对于作为全球电力部门最大融资国和投资国之一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在2021年9月举行的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同年十月,二十国集团(G20)也承诺将停止为海外煤电提供融资,标志着国际范围内煤电公共财政融资的基本结束。然而,有关中国这一承诺的覆盖范围、这些承诺将如何具体化为行动,以及中国国内燃煤发电应何去何从,仍存在诸多疑问。
未来10年将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承诺帮助各国实现其经济增长、贸易和发展的国家目标,但同时,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幅增长增将如何影响社会和生态系统,仍存在广泛的担忧。
2008年以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开发性融资已达到近5万亿美元。其增长的趋势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得到其所亟需的缓解,据估计,该资金缺口将超过3万亿美元/年。
2021 年 10 月 31 日,二十国集团 (G20) 作出了历史性的声明,承诺终止对海外燃煤电厂的融资。在2020 年的首届全球开发性银行峰会上,开发性金融机构(DFI)纷纷承诺使其融资符合《巴黎协定》的目标。
如今的中国和美国政府似乎都正日益走向选择将近年来中美双方互利共赢的历史认知抛弃的道路。 曾经认为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如今两国的精英都认为对方的国家利益甚至民族特性与自己国家的互不相容。
早在 2017 年,中国便已出台三份官方文件,强调一带一路投资项目应推动《巴黎协定》和 2030 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共享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始终仍有批评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不断增加、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经过八年的发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通过促进新投资、连接基础设施网络和促进国际贸易,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收益。在这一增长的同时,中国也在一直在发展对外投资和融资的环境管理框架。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提出的第八个年头,中国已与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而在这背后,中国决策者一直在制定管理中国的对外投资和融资的环境管理框架,以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帮助各国实现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边开发性融资来源国,并可能通过其包括上十亿美元主权贷款的 “一带一路倡议”(BRI),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