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Energy and Climate
近年来,在有关于发展融资的政策讨论中,联合融资的概念开始广泛传播。联合融资,即在发展项目中获得来自政府机构、开发银行和私营部门的多方融资,被认为是弥补发展中国家融资缺口的重要工具。但是,对联合融资项目成果的研究却较为有限。在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新的研究报告中,Yangsiyu Lu、Cecilia Springer 和Bjarne Steffen发现,在中国发展融资中,联合融资与项目成果之间存在积极关联,其中联合融资的影响因具体项目类型和联合融资方而有所不同。
中国发展融资项目对海洋社会生态系统的风险有多大?哪些类型的项目风险最小或最大?中国应采取何种措施使其海外发展融资组合 “变蓝”?在一篇新的期刊文章中,研究学者们首次对中国多样化的海外发展融资组合中的海洋社会生态系统风险进行了全面的定量评估。
联合国最新发布的研究显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需要迅速、大幅地实现能源系统朝着可再生能源方向的转型,但需求和落地之间仍有很大差距。我们在《国际发展比较研究》上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发展融资机构(DFI)如何在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和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原材料商品需求的激增以及随之而来在亚马逊河流域国家的投资热潮。在这波“中国热”之后,亚马逊河流域国家的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保护措施,其中许多措施之后随着商品价格最终下降而放宽。
新冠疫情封控对能源行业造成冲击,其影响凸显于电力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从电力公共事业部门层面到地方、区域层面,受到最大冲击的是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发展。鉴于这些制约因素,在债务困境时期,该如何为南共体国家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融资?
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海外能源融资(CGEF)数据库(2022年更新)显示,中国最活跃的两个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CHEXIM)2021年并未提供新的海外能源开发性融资。这是自21世纪初以来记录显示中国首年未提供海外能源开发性融资。
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简称“国合会”)的一份最新专题政策研究报告中,由中外政策研究专家和研究员组成的一个专题政策研究项目组,通过对产业技术合作、投融资合作和国际合作这三个关键领域的重点关注,总结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现实需求,并提出了支持促进“一带一路”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三条关键路径。
气候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环境改变给经济社会系统带来的风险,其对包括外国资产或外国直接投资(FDI)在内的全球各行业的设施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尽管如此,对于跨国公司是如何将这些风险纳入其海外投资决策环节中的研究却仍需补充。
中国领导层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态环境部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旨在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追踪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投资数据对于了解中国“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程度至关重要。
虽然部分发达经济体的碳排放量已开始出现趋于稳定的迹象,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在致力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因此其碳排放量仍在持续上升。不论是从气候抑或是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部门对于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对于作为全球电力部门最大融资国和投资国之一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