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中国海外沿海开发对海洋社会生态系统带来的潜在风险
在本次网络研讨会上,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自然资源人类维度系博士后研究学者Blake Alexander Simmons将在研讨会上介绍一项新的研究,该研究调查了中国开发性金融机构注资的沿海开发项目对海洋栖息地、受威胁物种、海洋保护区和沿海原住民社区带来的直接和间接风险的程度。
在本次网络研讨会上,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自然资源人类维度系博士后研究学者Blake Alexander Simmons将在研讨会上介绍一项新的研究,该研究调查了中国开发性金融机构注资的沿海开发项目对海洋栖息地、受威胁物种、海洋保护区和沿海原住民社区带来的直接和间接风险的程度。
2020年,由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运营的中国对非洲贷款(CLA)数据库显示,中国向非洲借款国的政府新增了11项贷款承诺,价值总额19亿美元,这一数额相比2019年下降了77%。自2016年以来中国对非洲贷款承诺就持续减少,这一趋势由于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
中国依赖煤炭经济,在200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中国煤炭行业规模巨大,分布较广,影响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同时各种因素也影响着煤炭行业。随着中国不断努力地向低碳转型和能源转型方向发展,了解影响中国煤炭行业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至关重要。
作者 Yangsiyu Lu 自二战以来,产业政策一直是许多东亚国家在国家层面干预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基于政府很难“挑选赢家”这一基本论点,产业政策在决策者和学者间成为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问题。尽管产业政策存在争议,但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研究上,它始终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领导层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态环境部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旨在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追踪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投资数据对于了解中国“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程度至关重要。
要实现并维持更加平等、稳定、可持续的全球经济,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有着最系统性的联系的国家,在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方面,至少必须付出平行的努力,共同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2021年5月29日至30日,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第四届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构建主权债务重组的上海模式”的演讲,集中讨论了对于低收入国家主权债务重组的想法,并特别提到了“布雷迪计划”,即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为应对拉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而提出的一揽子债务重组计划。
在过去 20 年中,发达经济体几乎没有增加新建的燃煤电厂,但亚洲国家的燃煤电厂数量仍在大幅增加。此间亚洲新增燃煤电厂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燃煤发电装机容量的90%。外国投资者对亚洲煤电的投资规模超过 620 亿美元,在亚洲煤电的增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许多来自发达国家。在这种背景下,外资兴建的燃煤电厂与亚洲国家本国的燃煤电厂相比,是否提供了更清洁的能源?
2021 年 10 月 31 日,二十国集团 (G20) 作出了历史性的声明,承诺终止对海外燃煤电厂的融资。在2020 年的首届全球开发性银行峰会上,开发性金融机构(DFI)纷纷承诺使其融资符合《巴黎协定》的目标。到今年的G20承诺为止,各国政府及开发性金融机构做出了众多重大的可持续融资承诺,全球开发性融资的格局发生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绿色能源转型目标的巨大变化。
虽然部分发达经济体的碳排放量已开始出现趋于稳定的迹象,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在致力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因此其碳排放量仍在持续上升。不论是从气候抑或是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部门对于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对于作为全球电力部门最大融资国和投资国之一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