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通过四大机制引领绿色“一带一路”

距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截止的倒数第五年,官方强调目前仅有18%的目标进展顺利,同时许多目标甚至出现倒退。国际发展界和全球政策制定者正努力寻找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他挑战的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正将绿色发展理念日益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框架。2017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联合发布两项关键政策,旨在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Xiaolin Wang、 Ran Jin 和 Yan Wang 撰写的最新工作论文探讨了中国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转型所采取的多维度策略,并研究了其影响及内在机制。作者认为,中国的绿色转型不仅在于增加环保投资,更在于系统性地改变国民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投资结构和就业结构。
主要发现:
- 基于2013至2022年间139个国家的数据分析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 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强度可能部分抵消该倡议的减碳效果。
- 总体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各国的影响取决于各国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环境。
- 该倡议对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均影响重大。低收入国家碳排放量原本较少,而高收入国家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可逐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应对气候变化。
- 碳减排效果与伙伴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制度能力挂钩。在政府效率高、法治体系完善的国家,绿色“一带一路”的影响更为显著。
- 低碳技术的传播、数字创新、数字服务贸易和产业升级等多维机制,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转型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制造业出口国,中国在绿色技术和金融科技领域处于领先阶段,这使其具备全方位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力和技术专长。现阶段,中国正在适应国内政策和国际发展领域中的影响与建议。这一自我修正过程或可为其他国家提供政策学习经验。
*
阅读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