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全球绿色合作新趋势:中国新兴伙伴关系的洞见

帕达尔岛,印度尼西亚|图源:Denissa Devy via Unsplash.

随着气候、生物多样性及污染危机日益加剧,绿色转型的呼声已响彻全球。尽管转型的紧迫性已成共识,各国之间如何合作才能真正推动转变,却仍在摸索之中。当各国纷纷寻求切实可行的脱碳路径时,理解合作模式正变得至关重要。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或 CCICED)新发布的政策研究报告探讨了新一代伙伴关系如何推动包容性的低碳增长。传统合作模式往往聚焦于基础设施融资或大宗商品贸易。但正如研究所强调的,全球南方国家如今已成为塑造新型合作模式的积极参与者。它们不再被动接受技术或资金,而是从清洁工业、数字监测到绿色金融等领域,共同设计解决方案。

这些转变已在全球南方的具体合作中显现。中国与巴西、印度尼西亚以及气候脆弱集团(V20 group)之间正在建立的新型伙伴关系,展现了这种转变如何落地成形。每一种伙伴关系都提供了一条独特而互补的绿色发展路径。

中国—巴西关系:从大宗商品到再生性增长

数十年来,中巴贸易始终围绕大豆、铁矿石和石油等商品展开。如今两国希望建立更绿色、更多元化的合作关系,聚焦再生农业、可持续贸易和绿色工业化。这些举措旨在修复生态系统,同时支持长期经济增长。

双方启动的多个合作项目已着手探索低碳农业与森林恢复,并通过共同研发的可追溯体系来确保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例如,以“大豆中国”倡议为例,巴西与中国正在合作推进,使大豆供应链符合中国的环保、社会及可追溯标准。这些举措既契合巴西的生态转型计划,又充分利用了中国在数字化监测与绿色供应链领域的专业优势。

双方在深化产业合作方面仍有广阔的深化空间,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出行领域。借助中国在绿色产业园区建设及供应链整合方面的经验,此类合作有助于拓展巴西清洁能源产业,同时创造本地就业机会并带来技术溢出。

中印尼关系:为公正能源转型提供融资

在印度尼西亚,一种不同类型的绿色伙伴关系正在形成。这个群岛国家面临着逐步淘汰煤炭、同时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的挑战。研究指出,中印能源转型机制具有巨大潜力,其设想通过一个联合融资框架,将印尼达南塔拉 Danantara 基金与中国的发展性融资及商业融资相衔接。该机制将支持燃煤电厂提前退役,并将资金引导至可再生能源、输电及电池产业。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制造和绿色工业园区方面的经验,可助力印尼建立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材料或镍加工等领域的国内供应链,确保印尼丰富的资源能够推动可持续发展产业,而非仅限于原材料出口。

中国与V20:将气候风险转化为机遇

V20国家人口占全球百分之二十以上,却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百分之四。对这些国家而言,气候脆弱性更多源于社会经济条件,而非地理本身。沉重的债务负担和不断萎缩的赠款支持,使许多国家陷入财政与气候双重压力的循环困境,其中包括极端风暴、干旱造成的反复损失以及不断攀升的灾后重建成本。

该报告与V20集团合作,提出建立“中国-V20气候繁荣伙伴关系”,以支持各国实施的气候繁荣计划(CPP),助力气候脆弱国家将气候风险转化为可融资机遇。

此类伙伴关系可将债务减免与气候融资相联动,通过债务换气候、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工具,将财政资源重新投入绿色领域。

解锁融资与能力建设

为加强实施力度,该研究建议在多边或区域性开发银行下设立绿色前期可行性研究基金。该基金将资助项目早期设计工作,支持当地能力建设,并改善中低收入国家的项目储备体系。

报告还呼吁采用混合融资工具,例如将优惠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保持借贷在可负担范围内。扩大绿色债券和转型债券的使用范围,可进一步动员全球资本流向低碳产业,尤其在全球南方地区。

政策建议

为加速全球绿色转型,中国可助力构建更紧密、更务实的合作框架:

首先,启动全球绿色发展倡议,推动建立以技术共享、无缝融资和产业协同为基础的“无国界绿色”模式。

第二,设立绿色发展合作基金,将资本引导至可再生能源和韧性建设项目,强化南南合作,填补新兴经济体的融资缺口。

第三,协调区域与全球机制。通过将“一带一路”倡议等区域性举措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全球平台相衔接,中国能够助力建立更协调一致的可持续产业规则与制度。

最后,培育三方绿色合作模式。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驱动、智库支持的合作结构,确保政策设计与实施同步推进,从而建立更有效的绿色伙伴关系。

*

阅读英文原文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