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大坝背后:中国水电项目的历史起源与环境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将大型水电项目作为发展融资的重点领域。凭借其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转型中的关键地位,这一定位预计将在未来持续。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出资建设的巨型水坝项目面临着诸多社会、环境和政治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削弱了相关项目为东道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目标的贡献潜力,还在某些情况下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
Julie Radomski 撰写的最新工作论文通过对中国资助水电站的历史渊源的系统考察,发现许多项目直接建立在20世纪中叶多边开发银行(MDBs)的研究基础之上。
主要发现:
- 对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和中国进出口银行(CHEXIM)资助的43个大型水电项目,该论文通过 medium-N 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半数项目可证实是基于多边开发银行的研究成果。
- 该趋势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尤为显著。中方历来在这些地区的能源领域参与较少,尤其相较于亚洲和湄公河流域而言。
- 作者对于厄瓜多尔辛克雷水电站项目(1500兆瓦)进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历史研究的复兴与这些水电项目当前面临的环境风险挑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尽管水电开发历史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塞内加尔的古伊纳水电站和印尼的佳蒂格德水电站等其他案例仍为这种关联提供了佐证。
作者认为,承接此类项目不符合中国开发性金融机构、实施企业及可持续发展成果的长期利益。为规避过度风险,并提升可再生能源项目绩效,绿色“一带一路”的成功取决于建立符合当代法律框架和环境标准的项目储备体系。
阅读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