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 中国燃煤电厂海外开发性融资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在其他地方的主要开发金融机构已经退出煤炭行业、中国也削减了国内燃煤发电产业的扩张,并加强了其对碳减排的国际承诺之际,为什么两家具有全球业务的中国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其燃煤电厂的海外开发融资推广到了全球?鉴于这两家政策性银行和中国领先的电力承包商在全球燃煤发电厂的扩张中同时崛起,这两者之间有何关联?在中国燃煤发电海外发展融资的全球化进程中,决定扩建燃煤发电厂的其他国家是否发挥了作用?
Kevin P. Gallagher 和 Bo Kong在《能源政策》期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旨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减少国内燃煤发电的使用的同时,却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燃煤发电发展融资提供者。从作者收集的数据集来看,从 2006 年到 2019 年,全球 17 个国家新建的燃煤电厂中,有 14% 资金来源于中国。然后,作者采用了“推力-拉力”的分析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中国煤电境外融资背后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分析。
“拉力”方面,东道国的煤电开发诉求和有限的融资选择是中国政策性银行的海外煤电融资扩张的根本动因。
- 首先,寻求中国煤电融资的国家多数本身已经是煤电大国,或者有从石油等其他化石能源向多样化能源类型转型的要求。东道国政府扩大燃煤发电规模的选择往往是基于路径依赖,以及/或者丰富廉价的煤炭资源等内在因素。
- 其次,随着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商业银行的融资陷入低迷,西方主导的多边开发性银行和进出口信用机构退出煤炭行业,对于这些仍在寻求煤电开发的国家,中国的官方发展融资成为了无数不多的选择中有竞争力的一个,也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对传统国际融资方的制衡。
“推力”方面,中国国内的产业状况和政策导向是中国政策性银行海外燃煤电厂融资的内生推力。
- 首先,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火力发电行业遇到了国内需求增速下降和发电设备制造产能过剩的双重困境。
- 其次,中国政府的个国际发展战略——“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企业向海外寻求机会。
分析表明,中国对燃煤电厂的官方开发性融资的全球化是由 17 个使用中国政策性银行的融资建设燃煤电厂的国家的拉力,以及在 2007-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面临一系列结构性挑战的中国燃煤电力设备制造业和北京中央政府的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对全球减少电力行业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努力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政策影响。如果没有需求方面的变化以及中国内部力量的深刻调整,中国的煤电开发融资可能会保持一定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