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北京时间9月18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研究发布会召开,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GDP中心)主任Kevin Gallagher作为外方组长参与了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专题政策研究项目。GDP中心博士后研究员Rebecca Ray也作为外方专家参与了项目。

“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通过政策协调、互联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式,为各国经济共享创造新机遇。在全球病毒肆虐的今天,它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意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充分表明,国际社会是相互关联的,需要通过共享机制和有韧性的、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道路加强国际合作。“一带一路”有潜力为满足这些需求作出重要贡献。

本次专项政策研究(SPS)是“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专项政策研究的第二阶段。2018年至2019年的第一阶段研究,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了总体原则、目标和思路。2021年(原定于2020年,因疫情调整),中国将主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 15)。因此,第二阶段将研究“一带一路”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在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和世界收入方面有巨大潜力。据世界银行估算,“一带一路”可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增长9.7%,外商直接投资增长7.6%,为“一带一路”经济带来多达3.4%的实际收入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惠及世界。据世界银行预测,“一带一路”将为全球实际收入带来可高达2.9%的额外增长。这些估计值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的类似估计值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对其成员国的经济增长促进仅有1.1%,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促进仅有0.4% (Petri和Plummer, 2016)。

2019年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北京倡议》,展示了中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承诺。在呼吁中,中国和法国承诺以身作则,“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从所有公共和私人来源调动额外资源,用于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使资金流动符合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韧性发展的路径,并用于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养护、土地退化等;确保国际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相符。(《中国日报》,2019,重点补充)。

为了落实这些承诺,本次SPS审视了中国和国际机构在预防和减轻此类风险方面的长期经验。中国的生态红线标准和类似国际实践,为绿色“一带一路”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绿色一带一路”相适应的模式。

该报告包括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和《巴黎协定》相符、建立绿色“一带一路”路线图的进一步战略原则。中方愿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通过“五大联通”引领绿色发展,共同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措施,并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等环境协议的国际进程。

该战略将绿色“一带一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目标三个框架有机结合。具体而言,该SPS建议进一步加强项目一级的环境管理;建立“一带一路”评价管理机制,合理考虑项目在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潜在影响;以及在“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中更多地使用绿色金融工具。

 

该研究向中国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完善“一带一路”项目的评估和分级分类管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目标15及《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对接
  2. 采用较高环境标准,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一带一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要部分
  3. 完善政策工具,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对接“一带一路”与SDG15的关键性工具
  4. 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对环境影响评估确定为存在重大生物多样性风险的项目依照缓解措施层级采取措施
  5. 采用较高环境标准,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一带一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要部分
  6.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与融资框架,用于落实和监督“一带一路”倡议与SDG15的对接,并与SDG13中的气候行动取得协同效应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获取中英文版《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专题政策》研究报告全文。

英文版报告 中文版报告

 

(图片来源:Unsplash,摄影 Kin II)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