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 中国贷款的金融救助作用

作者 James Sundquist

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贷款仅仅是对电厂和高速公路的投资,还是也起到了对处于金融危机中的国家的救助作用?如果如此,中国是否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造成了影响?尽管人们就中国发放贷款的结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这一重要问题尚未得到解答。

一方面,观察人士发现了许多中国向陷入经济困境但拒绝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国家提供贷款的案例,如2000年代末的厄瓜多尔。另一方面,中国还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为蒙古巴基斯坦提供了救助方案。尽管被指责为“债务陷阱外交”,中国实际上并未持续向委内瑞拉津巴布韦提供贷款。这些截然不同的案例令人难以定论中国在何种程度上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提出了挑战。

一份新的工作报告试图对这个重要问题提供答案:中国的贷款的确为一些国家提供了金融纾困的作用,但并非所有国家。在鲜有其他国家愿意借钱给它们的情况下,那些能够用自然资源偿还实物贷款,或者对中国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可以从中国政策性银行获得贷款。从其表现来看,中国比一些人想象的更加注重债务的可持续性。

本篇工作论文使用了有关中国贷款的新数据,以及计量经济学方法,梳理了因果关系,得出了三个主要结论:

  • 中国的大额贷款经常流向有困难的经济体;
  • 这些贷款使得这些国家的政府能够避免启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划;
  • 这种情况在大量出口自然资源的国家最为突出

 

国家陷入经济危机面临哪些风险?

经济或金融危机时,各种决策都可能伴随巨大的风险。对于需要借款的政府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常要求借款方进行各种自由市场改革以换取贷款,长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对国家主权存在威胁。然而,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如果国家用尽了欧元或美元储备,他们将无法支付进口商品,这些商品就会从商店里消失,包括一些食品和药品。因此,如果中国的贷款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形成竞争,借款方将从中获益。

来自中国的竞争将可以削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议价能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依赖其作为中立参与者的声誉,以诱使各国政府分享敏感数据并同意其建议;来自中国的竞争可能破坏这一声誉,更显得IMF是西方势力的工具。

最后,主权贷款已成为中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中国是被视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外受欢迎的替代者,还是仅为另一个收债机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很多国家政府对中国的立场。

 

中国最大的贷款流向经济困难的国家

对借款国的GDP增长和贸易平衡数据的分析显示,中国的巨额贷款往往出现于这两项数据皆处于下降、以及比前一年出现尤其大的降幅的情况下。随机抽取国别年份进行同样的平均计算,就能清楚地看出这一规律:中国的大额贷款更倾向于提供给与其他国家相比经济状况正出现恶化的国家。这也迫使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的状况,这表明中国的贷款有时起到了经济纾困的作用。

图1:借款人的宏观经济状况(259笔国家贷款)

来源:James Sundquist,2021.

 

中国的贷款使一些国家政府避免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项目

这份工作报告使用工具变量探究了这些贷款是否确实使一些国家避免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项目。假设中国国内政治和经济是推动贷款活动波动的核心原因,我们即可通过贷款总额的年同比变化衡量这些贷款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每相当于借款国国内生产总值1%的贷款,估计可以使一个国家启动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项目的可能性降低6%,这意味着典型借款国的相对风险将降低60%。实际上,这意味着过去20年中国贷款的扩张几乎肯定帮助了一些国家避免——至少暂时避免——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个著名例子是安哥拉,该国在2004年与中国和几家西方国家银行安排了以石油为抵押的贷款后,在最后一刻退出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谈判。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对这个结论的反应不同。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使命是为各国政府奠定坚实财政基础的人可能会不满中国破坏了这一使命,而

对IMF持批判态度、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身的运作方式有时是为了取悦西方政府的人则可能会谨慎乐观。

此影响对大量出口自然资源的国家最为明显

自然资源是中国(以及其他债权人)保证还款的常见关键手段,因此,我们将国家分为两组:平均每年自然资源出口超过15亿美元的国家和低于这个数额的国家。当上述模型分别用于这两组时,资源出口国的效应要大得多:资源出口国为12%,而非资源出口国为4%,支持了“能够为中国提供资源的国家更容易得到中国的救助” 的观点。委内瑞拉从中国获取的债务远超过津巴布韦的例子即反映了这一点。

自然资源是一种重要自变量,但并非唯一一个:定性案例研究表明,对中国具有特殊外交重要性的国家——例如地域上临近或愿意改变他们对台湾的立场,中国也可能在他们经济陷入困境时提供贷款。

 

中国是否正在影响IMF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总地来说,这些结果证实了之前只有轶事证据支持的观点:中国的贷款的确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同时,这也表明一些“债务陷阱外交”的论调过于简单粗暴地对中国下定论了:贷款和债务是中国外交政策工具的一部分,但中国也并未选择深化与任何国家的债务关系。就在去年夏天,有传言称黎巴嫩将结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谈判,向中国借款。然而,黎巴嫩缺乏矿产资源,又不在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地区,中国似乎不太可能提供借款。

最后,要充分了解中国的行为,需要了解西方国家类似的行为。美国向埃及等战略伙伴提供了国际收支方面的支持,而法国多年来也保护了许多西非国家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援助。对于金融需求开始超过其战略价值的借款国,与中国对津巴布韦的支持类似,两国也有终止支持的案例。不过,法国和美国同时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权力和参与最多的成员之列,这意味着它们的贷款活动对该组织构成系统性挑战的可能较小。

作为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缺乏同等程度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影响力的国家,中国的贷款是否会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仍有待观察。

阅读工作论文

 

作者简介

James Sundquist是耶鲁大学政治学在读博士。他的论文研究解释了有关中国崛起的各种论调,而他的另一项研究聚焦于中国对外国政府的贷款。

View all posts